本文转自:襄阳日报
周艳艳
随着融合教育改革的推进,襄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创设了“心心相印”手工坊,旨在提升学生的精细动作、审美意识和认知能力。然而,学生在注意力、情绪调控和手眼协调等方面的差异,导致课堂上经常出现哭泣、攻击行为等问题,增加了教学难度。因此,如何通过个性化、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,成为当务之急。
为解决这些挑战,我结合心理学理论与差异化教学,运用“三区理论”和“冰山理论”,从认知、情绪和行为角度出发,探索更有效的干预方法。“三区理论”将学习状态分为舒适区、学习区和恐慌区。差异化教学引导学生处于“跳一跳够得着”的学习区,避免任务过重导致懈怠,或过难引发焦虑,从而激发内驱力,增强成就感与自信心。然而,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受到情绪与心理因素的深层影响。此时,“冰山理论”提供了重要的视角:学生的外在行为仅是“冰山一角”,更多感受、观点与渴望隐藏在水面之下。教师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内在心理机制,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,科学应对行为问题。
G同学是一名新生,入校初期曾在教室内小便。调查发现,她在家中被过度溺爱,情绪敏感,课堂批评引发报复性行为,实质源于对认同与情感支持的渴望。为此,我调整教学策略,从出勤、作业等细节入手给予肯定与鼓励,逐步增强其归属感与价值感。情绪被接纳后,G同学的行为明显改善,现已能独立完成小型手工作品。S同学常因自我否定而情绪低落,反复哭诉:“我不会,我不行,我做不好。”这一现象反映出背后隐藏着成长中被反复否定的心理创伤。为重建其认知,我引导他进行语言干预,减少负面表达,强化“我可以、我能行”等正面表达。随着语言的内化,S同学的信心增强,逐步跨越恐慌区进入学习区,最终能独立完成结构复杂、色彩丰富的大型手工作品。
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,我们能够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,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克服情绪障碍,减少怪异行为的发生,突破学习的瓶颈。
(作者单位:襄阳市特殊教育学校)
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